吴育华——既生古何生吴?

·
2025-08-22 16:01:07

两人年纪相仿,又踢同一个位置很容易让人拿来比较,究竟谁更厉害?

其实答案早已给出,历届地方队主帅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从未有过犹豫,对吴育华定位就是古仔替补,只不过这个替补确实很强,放在今天绝对是主力人员。

单纯说技术能力,吴育华的盘带和突破并不在古仔之下,可以用潇洒飘逸形容。

广东青年队

举两个例子:81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广东队迎战上海队,在比赛结束前吴育华带球连过五人后攻破了刘文彬把守的大门,他也凭借这一年出色表现,在82年跟池明华等人被评为“运动健将”;而在82年省港杯首回合,比赛第53分钟吴育华带球突破长驱直入,对方束手无措禁区内犯规,可惜点球被扑出,最终战平。要知道当时那支广东队容志行、蔡锦标等人正在地方队备战跟新西兰附加赛,欧伟庭、何佳离队实力并不强,完全是靠吴育华个人能力拼出来的机会。

由此可见吴育华突破能力超强,他始终无法取代古仔主要有两方面因素。

2.球风偏软成顽疾

首先球风偏软是阻碍他成为地方队主力的一大原因。

上文说过吴育华技术能力突出,但同样成了妨碍他成为巨星的绊脚石。太注重技术和过人,对于身体对抗没有重视。

足球是一项综合性运动,是力量和技术的结合体,可谓缺一不可。

吴育华这方面的软肋在82年世预赛跟新西兰的附加赛上被无限放大。

当年省港杯首回合结束后,吴育华被临时抽调马不停蹄跟地方队汇合,那场比赛也是他职业生涯首次代表地方队首发出战。

当时的苏帅已经决定弃用沈祥福,而之前又跟新西兰有过两次交手双方球员彼此间并不陌生,加上我们队仓促备战,用常规路子很难取胜,便打算出奇制胜。

苏帅将古仔调到左路,吴育华踢右边锋希望发挥他边路过人和内切打门的特点,但结果……

面对新西兰凶悍的身体对抗,吴育华整场比赛难有作为,说白了就是对拼身体战术无所适从,对方动作一大啥都忘了,弄到最后完全不敢突破。

而古仔到了左边同样失去了进攻火力,苏帅这招出奇制胜最终在实战中却是“一废废俩”。

倒是同样临时抽调的山东大汉刘承德替补上场后敢于硬碰硬,硬是拼出一个禁区内间接任意球,由黄向东得分。

除了球风偏软还有另一个致命因素,待后面再说……

3.地方队始终是替补

上文曾说过,吴育华参加完省港杯首回合后踢了世预赛附加赛,赛后马不停蹄赶回广东,继续省港杯次回合。

吴育华倒也没受国足失利影响,比赛中首开记录,只可惜香港联队随后扳平,最终胡国雄作为队长第二次捧起省港杯。

当年吴育华、古广明、欧伟庭和吴群立并称广东四大边锋,都曾入选过地方队。

地方队首秀虽然并不完美,但曾雪麟依然没有忘记这位老乡。

在84面亚洲杯上吴育华随队征战,这也是他职业生涯在地方队唯一一次大赛经历。

不过在曾帅眼中,吴育华依然是雷打不动古仔替补,往往都是在下半场登场,始终未能收获进球。

之后古仔虽断腿重伤,但地方队主教练已成了高丰文,自然不会对吴育华感冒。

这样的状况直到87年奥预赛最后一战,我们队唯有客胜国外才能晋级。

赛前高丰文和李华筠的矛盾全面爆发,最终李华筠退出地方队,吴育华这才有机会作为备选紧急加入地方队。

好在这次地方队顶住压力,柳海光和唐尧东连入两球,吴育华在比赛第86分钟时才换下马林,几乎没有任何表演机会。

而这也是吴育华最后一次为地方队出场。

职业生涯为地方队出场8次,仅首发2次。

三、“刺头”性格难成大器

吴育华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,性格存在巨大短板,这也是无法在地方队站稳脚跟的另一大因素。

85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,广东队迎战四川队比赛中,吴育华跟对方后卫米东洪发生剧烈冲突,双方大打出手引发其他球员一起参加,随后两人被双双红牌罚下。

那可是在专业体制背景下,这样的一次经历代表球员态度、意志品质等各方面存在问题,即便球踢得再好主教练也得掂量掂量才行,弄不好会惹火上身。

更何况选择那么多,要“刺头”干嘛?

说来也巧,古仔也曾因为冲突被红牌罚下过,但古仔性质较轻,并未产生两队大规模冲突,加上古仔是地方队绝对主力,自然不可同日而语。

另外吴育华身处广东也是变化时尚前沿地带,为了赚钱心思活络,甚至缺席训练骑摩托做生意,结果跟广东门将魏小乐外出时发生事故断了腿。

古仔是场上断腿,而他倒好,自己把自己前途废了,如此性格难成大器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