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扭转这一局面,墨索里尼最初尝试通过军事扩张来提升自己在国内的声望。他先后占领了希腊的科孚岛,并计划出兵侵略埃塞俄比亚,但由于国内经济危机的加剧,这些计划最终未能实施。就在此时,他将目光投向了南美洲,尤其是巴拉圭的世界杯。足球在欧洲已是广受欢迎,而巴拉圭世界杯的盛况更是让墨索里尼心动不已。他认为,若意大利能成功主办世界杯,既能提振经济,又能借此拉近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,甚至为自己的独裁政权提供国际支持。
于是,墨索里尼迅速指示相关人员向国际足联提出申办请求,意图通过承办第二届世界杯来扭转意大利的国内外形象。在20世纪上半叶,欧洲处于世界舞台的核心位置,任何在欧洲举行的世界杯都会吸引全球的目光。因此,世界杯主办权最终落入了意大利的手中,但墨索里尼的野心远不止于此。他不仅要主办世界杯,更希望通过世界杯的胜利,让意大利队夺冠,以此稳固自己的政权和支持率。
然而,墨索里尼忽视了一个事实:当时的意大利足球队远不如后来的世界强队,甚至在世界足坛中,实力也仅仅是中等水平。他虽然大言不惭地宣布要打造一支无敌的“足球敢死队”,并请来名帅维多利奥·波佐执教,但波佐在选拔球员时却发现,意大利本土的球员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世界杯比赛。这位坚持原则的主帅直言,若想夺冠,必须从南美洲请人来增强实力。对于一心坚持“血统论”的墨索里尼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
但在国内形势日益严峻的压力下,墨索里尼终于妥协,表示“只要能赢,谁来踢都行”。于是,波佐开始向南美洲寻求帮助,最终从阿根廷等地招募到了一些优秀的外籍球员。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尝试,一支由“国际雇佣兵”组成的意大利队终于诞生了。
波佐的执教理念非常严格,他要求球员们毫不妥协地追求胜利,并将球队带到深山老林中,进行近乎军事化的训练。为了磨练队员们的战斗意志和体能,训练异常艰苦。或许是对训练效果感到满意,墨索里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放弃东道主自动晋级的特权,决定让意大利队参加预选赛。
在预选赛中,意大利队面对希腊队展现了强大的实力,以4:0的悬殊比分横扫对手。接下来的比赛,意大利队状态保持火热,面对上届世界杯季军美国队,他们以7:1大胜对手,令墨索里尼大喜过望。然而,随着比赛的深入,球队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困难,尤其是在1/4决赛中对阵西班牙队。两队的技术水平接近,90分钟内双方打成平局。比赛进入加时赛后,双方球员在激烈对抗中体力透支,比赛演变成了近乎暴力的较量。最终,梅阿查挺身而出,在关键时刻打入致胜进球,帮助意大利队艰难晋级四强。
墨索里尼并不满足于这一点,他心里盘算着,只有击败强大的德国队,才能真正为自己带来“战胜希特勒”的成就感。尽管德国队当时的实力远在意大利之上,墨索里尼依旧寄予厚望,甚至不惜施加极大的压力。在半决赛中,意大利队以1:0险胜晋级,但他们的对手并不是德国,而是捷克斯洛伐克。
墨索里尼对此感到非常不满,他认为,如果战胜了捷克斯洛伐克,虽然赢得了比赛,但对自己政权的象征意义不大。相反,只有打败德国队,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。因此,在比赛开始前,他召开全体球员会议,直接威胁:“只要你们拿下冠军,任何你们想要的东西都有;但如果输了,所有人都得接受枪决。”这番话让所有球员都陷入了恐慌,他们终于意识到,眼前的这个“金主爸爸”并非普通的雇主,而是一个可以轻易决定他们生死的暴君。
比赛开始后,意大利队如同注入了强心剂,拼尽全力进攻和防守。尽管捷克斯洛伐克的实力要强于意大利,但他们在上半场依然未能攻破意大利的防线。然而,意大利队高强度的防守消耗了大量体力,渐渐露出破绽。终于,比赛进行到第70分钟时,捷克斯洛伐克抓住了机会,成功打入一球,取得了1:0的领先。此时,意大利球员的面色变得苍白,他们深知,如果不能在剩余的20分钟内扳回一球,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。
然而,比赛的转折点出现了。捷克斯洛伐克队在领先后,突然改变战术,开始收缩防守,给了意大利队扳平比分的机会。有人猜测,这也许是捷克斯洛伐克球员得知墨索里尼威胁意大利队的消息后,出于同情和不愿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心理,故意放水。也有分析认为,这可能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术调整,但无论原因如何,意大利队最终在比赛还剩九分钟时扳平了比分。
加时赛中,梅阿查再次成为了关键人物,他精准地将球传给位置更好的古埃塔,古埃塔巧妙地将球传给了萨奇亚维奥,后者一脚精彩的射门帮助意大利队打入致胜一球。最终,意大利队以2:1战胜捷克斯洛伐克,赢得了世界杯冠军,墨索里尼的政治阴谋也在这一刻被终结。
墨索里尼将体育作为政治工具的做法,无疑是极端而愚蠢的。尽管他通过极大的压力逼迫球队奋勇争胜,但意大利队的胜利并非依赖于他,而是球员们在重压下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。最终,意大利队成功从暴君的阴影下走出,这场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